如何以运营前置为导向建设乡村?村庄的闲置资源如何盘活?前期政府投入的资产如何变现?村民主体性如何发挥?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一村一镇单打独斗的局面如何破解?这些都是乡村运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
去年底,在乡村运营的肇始之地浙江,“县域数字化乡村运营的汝阳模式”亮相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凭什么能登上互联网领域全世界瞩目的舞台?这个疑问吸引记者来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丘陵山区的汝阳县实地探访,想看看这里的实践能否为解决乡村运营的共性问题探出一条新路。
即时分账 数字赋能
“来吧!来吧!烤红薯、手擀面,还有柴鸡蛋。”阳光明媚,柏树乡窑沟村迎来旅游小高峰,村民马盼盼在自家农家乐“汝香园”门口热情迎客。
36岁的马盼盼之前一直在外务工,听说家乡要发展乡村旅游,便踊跃回乡并参与了第一批老屋改造。改造结果远超预期,草垛变凉亭,牛棚变园林,环境好了,游客来了,一家人尝到了“甜头”。
发展生态旅游,体验红薯种植,品尝农家小炒……如今的窑沟村从“空心村”变身“打卡地”。转机源自洛阳市2021年9月启动的以“三清两建”(清集体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强村民自治组织)为抓手的乡村治理行动。
“三清两建”让集体资产从“一锅粥”变成“一本账”,为有效盘活土地、房屋等闲置资源奠定了前提,窑沟村清收、流转土地1500余亩,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烟叶等特色产业;“依山而建,逐级提升”的村庄布局,黄墙黛瓦、山泉小溪、石路竹林等特色资源,吸引来了乡村旅游运营商……可谁也想不到,本要大干一场的窑沟村,却被一盆凉水泼得透心凉。
“初期谈好的收益分成,商户赖账不兑现,他们究竟挣了多少钱我们也查不到;村集体有没有挣到钱,村民也不清楚。”柏树乡乡长张守志说,才不到两年时间,村里人泄了气,出力不讨好的村干部更是窝火。
“窑沟村遇到的窘境不是孤例。以往项目基本由运营商主导,多是通过租赁土地和场所、承包经营等方式,群众无法直接参与。”汝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小宾说,“再加上传统的入股分红要等到年底才算账,收益不透明,导致村民参与乡村运营的积极性不高。”
转机再次出现。2023年7月,汝阳县与北京初心农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选取十八盘乡登山村作为试点。张守志了解后随即邀请公司运营人员到窑沟村考察,双方一拍即合,2024年初,窑沟也成功上线数字化运营平台。
“与初心农道合作后,县里先从投资少、村民参与度高的项目着手,采用‘村集体、群众、市场主体共同出资,收益即时分账’的模式,搭建起县村两级可视化系统。”汝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东升说,每个项目的收入通过游客扫二维码支付后进入村集体合作社账户,项目收益及分账情况在平台上“当时看得到、后期能检索”,解决了群众和村集体、市场主体之间不信任的问题。
“90后”常阳阳一路见证窑沟村的发展,从起初打算招待朋友租下一个小院做“土炕地锅鸡”,到初期盈利后生意萧条的苦苦支撑,再到如今数字化乡村运营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翻看手机里的分账单,常阳阳给记者展示了今年春节期间的营收情况。他帮村里造雪吸引了近万人次前来游玩,滑雪的门票收入仅大年初一当天就达到10万元。
前不久,窑沟村举行了一场股民大会,28户村民现场签约,成为股民兼合伙人,共同运营“窑阿窑共富餐厅”。正是看中了即时分账这一优点,烤了半辈子红薯的村民吕伯玉也主动要求入股。目前,窑沟村已运营项目41个,实现总收益38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8.8万元,村民股东收益2.1万元。
整村运营 利益共享
“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因缺乏运营前置理念和市场化思维,导致对‘清’出来的集体资产,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期间政府投入的资产和基础设施,盘活的办法不多、变现的手段不灵活,资源优势没有在运营中转化为发展优势。”汝阳县委书记赵振峰说,“究其根本是在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之间没有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找到病根后,我们引入乡村合伙人机制尝试破解。”
清明节期间,“乐享东保首届油菜花节”在三屯镇稻田小镇举行,共接待游客11万人次,村集体收入16万元、股民分红5万元。“稻田小镇农旅项目,由东保村村集体出场地,合伙人运营,村民入股,通过1个项目将3个主体联结在一起。”三屯镇稻田小镇运营负责人赵莉强说。
东保村的探索是汝阳县开展整村运营的缩影。为有效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汝阳县以发展农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采用“1+N”运行模式,即各村成立股份制合作社,下设不同项目部门,把政府和村集体前期投入的基础设施作价入股,村集体、合伙人、村民根据三方各自贡献,约定分成比例。
“村集体用场地、经营房、流量入股,使资源变股权;对优质运营项目,拿出一定比例的优先股,让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除了一些专业性强、村民运营不了的,比如热气球、低空飞行等,项目合伙人同等条件下优先本村人。”初心农道联合创始人王大强进一步阐释了整村运营的内在逻辑,“我们的初衷还是通过对合伙人以及村民运营理念的培养,在乡村本土造就一批懂经营的人。”
东保村村民张建海作为观光小火车项目的合伙人参与到实际运营当中,“在游客比较多的时候除了轮流开小火车,还要去检票、维持秩序等等,包括前期的项目设计、门票定价、确定分红比例等我们也全程参与。”
点开汝阳县数字化乡村运营大数据平台,每个村所有项目的运营情况一目了然,村集体、合伙人、股东三方的分红比例和实时分红记录随时可查。截至目前,汝阳县14个试点村共运营219个项目,实现总收益397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193万元,村民股东收益34万元。
县域统筹 强化自治
“数字化乡村运营的探索实际上带有市场经济和基层治理双重内涵。数字化乡村运营,既能盘活乡村的资源资产、激发村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增加了村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壮大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运营过程中,农民自治组织和村‘两委’相互协调和补充,快速提高村庄的治理效能,巩固提升了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汝阳县县长姬素娟说。
去年,围绕登山精神展览馆,十八盘乡登山村“两委”与运营公司一起打造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培训基地,有了数字化运营的加持,村民踊跃入股,还吸引来在郑州开设计公司的乡村合伙人郭海珊。“运营至今,登山村先后共接待6000余人次,收入达131万元。”郭海珊说。
吸引“头雁”回乡,少不了政策支持和载体支撑。2023年9月,汝阳县与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在各村设立以大学生、外出务工创业能人、退休干部等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理事会,探索推进乡村自运营。理事会在村党组织带领下,承担整村运营的统筹协调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并牵头开展群众性公益活动,在乡村运营和治理实践中培养本土人才。比如,东保村就在假期举行大学生座谈会,组织大学生成立志愿者队伍,协助本村数字化乡村运营中的宣传推广、线上运营,组织开展村庄公益活动。
整县制推进乡村运营的实现还有赖于县乡村的有机联动,为此,汝阳县成立了县乡两级乡村运营工作专班。三屯镇稻田小镇运营工作专班,对镇主要领导和项目村负责,成员由镇政府骨干组成,分别对接策划、施工、运营团队。
在具体村镇的打造上,汝阳县注重试点先行,分类推进。通过县政府推荐、运营团队实际考察,结合村“两委”参与意愿,在环境资源、风俗文化、特色产业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8个村先行试点,进而分批次、分步骤有序展开。
4月21日,陶营镇上坡军体综合运动场开业,上百名学生化身“小小特种兵”走进训练基地,沉浸式体验军营生活。
“一开始,我们就瞄准打造集运动休闲、体育赛事、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特色体育小镇定位。”陶营镇副镇长李可可介绍,截至目前,上坡村总收入19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5.7万元,乡村合伙人分红13.3万元。
“特色村落+乡村旅游”的窑沟村、“体育休闲+乡村旅游”的上坡村、“乡村康养+乡村旅游”的泰山村……未来,将有更多村落在乡村运营中演绎不同精彩。
“区域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同旅游业态的精品化、特色化打造,只有通过县域整体统筹、依村量身定制才能实现。数字化平台的引入,使县里对域内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一目了然,并达到统筹调配、相互赋能、流量共享的效应。”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红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