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淡水供给地,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地区,是全球气候敏感区,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生态屏障。三江源作为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标志,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万物之始、万脉之根、万园之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者”,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三江源不仅具有国家代表性,而且具有世界影响力,正在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国际窗口。今年7月25日,在青海玉树举办的三江源研究院顾问聘任仪式暨三江源学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三江源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首次提出“三江源学”。“三江源学”的提出为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为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构建了一套国际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体系,为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提供了理论支撑。
“世界屋脊论”是三江源学的基本出发点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却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地区,也是亚洲乃至北半球环境变化的调控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以及受其影响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泛第三极地区,涵盖2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泛第三极环境变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科学家的研究显示,近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21世纪后,高原增温超过全球增温速率的2倍。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冻土热退化,加剧了潜在的生态风险。冻土层的融化将释放一种爆炸性物质加速全球气候变化,并可能对生物系统弹性、水文循环过程及全球碳平衡和寒区构筑物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气候变化将加速物种灭绝、改变物种分布范围、影响物种基因多样性以及物种相互关系。反过来,生物多样性丧失又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地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限制全球变暖,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加极端和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全球变暖控制目标设定在1.5℃的根本原因。
“源头文明论”是三江源学的理论制高点
立足于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世界屋脊”大背景下,我们对三江源地区人类早期活动和文明发展进程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距今4.5万年前的丁都普巴遗址、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参雄尕朔遗址,“高原岩画走廊”、摩崖造像艺术、佛教寺院遗址及古村落,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高原史前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而形成江源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资源。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草原文明的历史视角出发,我们会不断追寻:三江源的源头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对推动“中国弧”的形成发挥出怎样的独特作用,对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有何重要意义;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全球视野出发,我们又会不断追寻:在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发展进程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延续与三江源是否有着一定的联系,江源文明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生态系统论”是三江源学的价值着眼点
最大限度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必须全面准确系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的深刻内涵。最大的价值,就是地质地貌价值、水资源价值、自然资源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统一体;最大的责任,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生态全要素系统治理;最大的潜力,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补偿、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为导向,把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把责任转化为行动力,把潜力转化为竞争力。价值、责任、潜力是构建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三要素,“三个最大”是生态系统论研究的核心所在。
“流域协同论”是三江源学的重要发力点
从历史流域学理论分析,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长江、黄河、澜沧江都拥有自身的流域体系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必须构建流域共同体,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持续完善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必须探索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的协同发力点,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全流域视角谋划生态发展的融合与协同,共同推进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平衡。
“国家公园论”是三江源学的实践支撑点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的一种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国家公园是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最高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是一种原真性、完整性的生态全要素管理和大尺度保护。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颁布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率先设立三江源生态法庭,率先建立三江源公益诉讼巡回检察制度,率先构建国家公园生态公益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率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行政执法模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助力青海“三个更加重要” 战略地位的源头力量。三江源学建议,三江源国家公园应发挥制度优势、彰显文化特色、推动全民参与,最大限度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探索国家公园共建共治共享的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新模式,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自然景观与自然教育良性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新典范,以最大的生态价值、最大的生态责任、最大的生态潜力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壮美画卷。
拓展阅读
●2024年8月9日,“三江源研究院黄河源头保护与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黄河源头第一家”举行。揭牌仪式上,参会领导共同为三江源研究院黄河源头保护与研究基地、三江源研究院黄河源头自然教育基地、三江源研究院黄河源头保护与研究基地黄河第一哨揭牌,并为麻多乡党委书记万铁练、乡长罗松江措颁发三江源研究院黄河源头保护与研究基地主任、三江源研究院黄河源头自然教育基地主任聘书,为“黄河源头第一家”格求家庭颁发三江源黄河源头保护与研究基地黄河第一哨荣誉证书,为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莹颁发三江源研究院形象传播顾问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