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发布会的第三场,邀请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寿光市、曲阜市介绍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情况。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鹏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议题。深化乡风文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寿光市在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中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良好效果?
答:寿光是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试点以来,我们先后建成县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023处,统筹资源力量、创新服务模式、健全体制机制,扎实推动志愿服务引领乡风文明、助推文化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中心,17个典型入选全国、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一是坚持把志愿服务融入产业放在第一位,积极推动志愿服务融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蔬菜是寿光推动共同
富裕的基础产业,我们牢固树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产业链上”的理念,整合农技专家、种菜能手、媒体记者,组建了志愿服务队,创建了蔬菜热线等平台,累计培训菜农10多万人次,每年为菜农线上线下解决问题2万余个。在志愿服务推动下,种放心菜、做实在人成为广大菜农共识,寿光蔬菜抽检合格率常年稳居全国前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390个,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农业强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重点县。
二是坚持把群众需要、群众满意作为总目标,积极推动志愿服务融入文明创建、赋能乡村振兴。围绕群众建队伍,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联合会,各镇街、部门牵头至少成立1支专业服务队,每个村(社区)至少组建3支服
务队伍,创新设立“红色驿站”“文明大集”等实践点300多个、实践基地200多处。围绕群众搞服务,通过设立孵化基地、开展创投大赛等形式,培育品牌“五为”志愿项目102个,做到了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开展到哪里。
三是坚持把激励机制、政策保障摆在最前面,扎实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赋能乡村振兴。出台《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办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暂行办法》《志愿者嘉许礼遇办法》,设立志愿服务关爱基金,每年为注册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出政治礼遇、信用支持等10个方面33项激励举措,全方位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截至目前,寿光市注册志愿者达到23万余人,“志愿红”已经成为“菜乡寿光”的一道独特风景和靓丽名片。
问:寿光市作为中国蔬菜之乡,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农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今年省里提出建设“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寿光作为沿黄渤海线的重要窗口,在推动农耕文化建设上开展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成效?
答:围绕农耕文化建设,近年来,寿光突出“蔬菜文化”主题,积极探索创新,先
后创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中国农耕文化之乡”。
一是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升双向发力,不断丰富拓展农耕文化的呈现载体。围绕传统农耕文化展示,打造了蔬菜博物馆、农圣文化展馆等一批高品质展馆,挖掘整理的“寿光蔬菜生产习俗”,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成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等一批现代农业基地,连续举办了23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在示范推广最先进、最前沿的蔬菜品种、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的同时,将传统的农事活动、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普相结合,集中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坚持学术研究与精品创作双线交流,不断厚植农耕文化的特色底蕴。聚焦学术研究出成果,连续举办了11届中华农圣贾思勰文化国际研讨会,出版的《农圣文化概论》等重点书目,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文艺精品工程”。聚焦文化创作出精品,以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为重点,策划拍摄了《蔬菜改变生活》等一批大型纪录片,创作了《仓颉造字》等一批影视作品、报告文学,多部作品在央视平台、头部商业平台展播,累计夺得泰山文艺奖6
个,入选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2个,2项作品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作品,中英双语版《齐民要术通俗读本》获评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山东省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十大优秀作品奖。积极对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在潍坊科技学院开设了《农学家-贾思勰》教学实景直播课堂,全球39个国家5万多个登录点的师生参与,进一步提升了农耕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三是坚持农耕文化与乡村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升文化廊道的内涵体验。抢抓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机遇,以羊口、侯镇、双王城为重点,规划了巨淀湖生态旅游、清河古镇等一批高端文旅康养项目,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突出重大节会,连续举办了4届农民丰收节,成功承办了山东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农民为主体,全景呈现了齐鲁大地共庆丰收景象,展示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新成就。突出乡村文化,率先建立了镇街文联组织,在每个村成立文艺宣传队,连续举办了五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每年组织送戏下乡、培训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惠民演出1万多场次,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在全国文联系统推广学习。 本报记者付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