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进出口总值增速明显 1—8月,实现进出口总值2446亿元,同比增长17.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5、2.4个百分点,对全省进出口增量贡献率54%。一是抢抓订单。推动产业贸易融合发展,鼓励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光伏、汽车等主导产业稳订单、拓市场。1—8月全市出口值1520.5亿元、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国出口增速6.4个百分点。二是强化保障。成立专班,对全市过亿美元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加快外贸政策审核兑现进度,今年已惠及外贸企业近千家,全市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进出口实绩企业数实现双增长。为重点企业定制出口服务,1—8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定制班列”142自然列、同比增长168%。三是创新提质。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示范区等平台作用,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新模式,推动全市优势产业“上网触线”,前7月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8.5%。陆续开展安徽出口品牌、省级公共海外仓、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认定申报工作,拟摸排培育一批贸易双循环试点企业。
合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是夯实平台。用好做优4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市现有各类产业园区363个,集聚企业3.4万户。全市国家高新企业中,近40%来自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以占全市纳税法人企业1%的数量,贡献20%的企业营收、22%的企业所得税、30%的企业利润、80%的企业研发投入。二是链接资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达50%,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达40%,已投资项目254个,金额超13.4亿元。新组建200亿元的高质量发展母基金,引入高瓴、中金、弘毅、海通等一批知名资本。截至8月底,集聚各类股权投资基金421支、总规模5708亿元。三是优化生态。出台科技创新条例、设立市委科创委、组建科创集团。近半年,摸排高校院所可转化科技成果538项,转化成立企业130户;举办技术和场景双需对接29场,梳理需求263项,促成意向合作51项。集聚科技服务业重点企业344家,开展研发设计、推广应用等服务。
合肥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稳步发展 一是全省首位度不断提高。1—7月,全市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收689.8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达51.4%,较一、二季度分别提高1.6和2.2个百分点。二是主要行业稳步增长。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4.5%、18.9%、33.8%和4.9%,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高于全省11.8个百分点。三是盈利情况逐渐向好。1—7月共实现营业利润61.75亿元,较上半年增加7.8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达61.4%,企业盈利面达57.6%,高于全行业0.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合肥服务业亿元企业持续发力 1—7月,全市219户亿元企业实现营收977.69亿元,同比增长14.6%,高于全市6.1个百分点。一是支撑作用明显。亿元企业占全市规上服务业营收总量72%,对全市贡献率达131.2%,拉动增长9.9个百分点。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8家,同比增长16.7%。二是盈利面高于全市。亿元企业实现营业利润56.78亿元,占全市比重56.5%,盈利面达75.3%,高于全市18.2个百分点。三是社会效益稳定。亿元企业期末用工人数达22.3万人,同比增长6.8%,占全市比重49.5%,人均月薪酬达9200元,高于全市1千元,同比增长5.1%。
合肥三举措推动质量发展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关于加快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市财政保障每年3亿元质量发展经费,用于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体系建设。二是评树典型引导。对标沪宁杭,结合本地实际,形成《合肥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通过调整奖项分类,设置金银两奖,加大奖励力度,分别给予金奖100万元、银奖20万元奖励,首届“市长质量奖”的评比表彰圆满完成,16家组织分获金奖、银奖。三是列单建库帮扶。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16家,建立重点培育对象名单和动态培育库,实行“一企一策”,健全精准帮扶机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个性化辅导。截至目前,我市拥有中国质量奖提名奖9个、省政府质量奖10个,正在全力争创中国质量奖。帮扶指导76家企业获评安徽省“皖美品牌”示范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
合肥天使基金助推创新创业 截至7月底,全市天使基金累计审批通过项目309个,金额超16亿元;实施投资项目248个,金额超13亿元。一是投早投小。以初创期、种子期项目为投资对象,完善内部评审制度,对早期项目进行专业研判。60%投资项目成立时间不满2年,35%投资时没有营业收入或收入低于100万元,85%以上为被投企业首轮投资。二是聚焦创新。侧重支持原研技术含量高、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业项目。已投资项目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101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2家、省科技成果转化入库项目90家;累计新增产品1886个、知识产权3319个。三是强化合作。与大院大所合作孵化高科技项目,围绕中科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团队创业,投资利夫生物、见行科技等项目。围绕科创集团等创新平台,投资中科美络、辰安天泽等项目。
肥西县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402家。一是精准扶持。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引导母基金,审批三大战新产业基金群总规模210亿元,通过基金撬动,上半年成功引进2个50亿元以上项目和3个亿元以上项目。二是精准招商。锁定细分行业国际龙头,建立项目推进库。目前,在库重点项目76个,新签约重点产业链项目31个,协议总投资294.5亿元。三是精准保障。出台“黄金100条”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中科大先研院、安徽大学等高校院所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低效产业用地全域治理,储备工业“标准地”7000亩,在建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
蜀山区加速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1—8月,蜀山区实有市场主体总数22.88万户,同比增长11.7%;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3626户,同比增长7.3%,实有在册市场主体总量、新增登记市场主体总量均位居四城区第一。一是产业结构更优化。第一产业市场主体数量为1569户,同比增长5.87%;第二产业市场主体数量为17332户,同比增长11.2%;第三产业市场主体数量为209936户,同比增长11.24%。二是市场规模更庞大。新登记市场主体累计注册资本572.06亿元,其中500万以下企业有31990户,占今年新增市场主体的95.13%,累计注册资金277.4亿元。三是行业分布更集中。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5大行业,市场主体合计达到28074户,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总数的83.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新增市场主体增速迅猛,增长率排名第一。
包河区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1—7月,战新产业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57%。一是产业链构建。筹备成立人工智能视觉行业协会,加快建设中国视界启动区,先后落地20余家人工智能视觉产业链优质企业。建成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示范线,牵头成立市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二是梯队式培育。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计划,组建企业培育名录库。名录库现有企业超100家,其中已认定为市级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53户。三是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开发运营“包河经济大脑平台”,“5G+制造数字孪生创新中心”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特色示范效应。连续三年获评“安徽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