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稳字当头推进保链稳链 一是出台政策。出台稳企纾困“九条政策”,初步测算,企业稳岗补助、防疫物资补助将达4.7亿元,惠及4600户市场主体、13万人次。二是畅通渠道。公布“12345”为企服务热线、“为企服务平台”等诉求反映途径,日均接听电话400多个。每日汇总分析行业共性问题和企业个性问题,及时会商研究。三是分类解决。按照交通受阻、海关封控、货仓封控、供应链企业停产等4个方面分类梳理企业诉求并派单销号,截至4月10日,已解决长鑫、蔚来汽车等10家重点企业近30项跨省重大问题。四是线上招商。实施“云招商”“云签约”,开展“线上对接、线上推介、线上路演、线上洽谈”,加快重点在谈项目签约落地。近期拟集中云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超800亿元,其中投资超百亿项目3个。
合肥打造“信易贷”平台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累计为2.6万家中小微企业授信10.4万笔、超600亿元。一是破解不敢贷。归集16个部门5.6亿条数据,经过企业授权,建立多维评价模型和精准画像,为金融机构放贷和风控提供参考,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破解不愿贷。设立2亿元风险补偿资金,对“政信贷”担保机构实际代偿给予70%的补偿,对银行纯信用贷款给予损失本金80%的补偿。三是破解融资贵。将企业融资利率不高于LPR30%业务纳入支持范围,对中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按实际贷款利息的50%给予补贴,最高50万元。“信易贷”企业融资平均年化利率4.63%(传统融资方式利率约6%),节约成本近10亿元。四是破解融资慢。开发“抢单模式”,促使金融机构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通与银行线上对接通道,实现3分钟出额度,最快5分钟授信。
合肥完善金融领域制度提升服务质效 一是建立融资会商机制。开展项目对接和信息发布,及时梳理项目融资问题,定期组织会商。1—2月,全市新增人民币存贷款1731.76亿元,占全省30.70%,同比多增724.84亿元。二是完善上市调度机制。常态化召开调度会,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引导中介机构提升为企辅导和服务水平。累计开展调度20余次,帮助18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协调解决问题27个。三是组建涉众金融工作专班。组建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建立上下无缝对接工作体系,有序推进重点案件处置。今年以来,实现非法集资陈案结案17起,涉及1.79亿元、1442人。
合肥建立预留采购份额评审机制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预留份额。原则上400万元以下工程、200万元以下货物服务类项目,全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400万元工程以上、200万元以上货物服务类采购项目,预留预算总额的30%面向中小企业。二是科学评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口开展专项评审,论证98家市直预算单位部分政府采购项目,确定应预留项目170个。三是信息公开。及时公开本级预算预留份额情况,方便潜在供应商提前获知。截至目前,市本级集中公开政府采购项目2319个,面向中小企业预留份额19.21亿元。四是严格落实。在采购计划申报环节按照预留份额评审结果从严把关,要求预算单位面向中小企业实施采购。已审核通过市级2022年采购计划943个,其中面向中小企业的569个,涉及金额6.8亿元。
合肥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稳基础。坚持稳定运行基本面、化解企业风险点,加强重点企业订单、用电、价格等先行指标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二是提能级。实施规上企业培育计划、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退规企业库、临规企业库,一企一策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梯队。今年新增41户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占全省27.3%。三是促转型。加大对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1—2月,完成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2.7%,居全省第2,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6.7%。四是增动力。坚持龙头企业带动,集聚要素资源,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推出20余种财政金融产品,覆盖战新产业发展全过程。1—2月,战新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7.9%,占全市工业比重51.3%,对工业增长贡献达72.8%。
合肥多举措推动中欧班列稳健运行 一是政策支持。加速兑现2021年市级支持政策,提前预拨部分2022年度政策资金,截至3月底共拨付市级资金1.8亿元左右。加快制定有针对性的2022年支持内陆港发展政策,计划就应对俄乌冲突和疫情影响增加相应政策条款。二是拓展线路。紧抓RCEP实施契机,推动拓展联通东盟的新线路新站点。今年以来,增开东南亚方向线路1条,已发运4列。主动对接安徽援疆指挥部,推动“合肥陆港-宝武专列”从乌鲁木齐开行,首列搭载合肥企业产品41个集装箱,货值近100万美元。三是降本稳企。针对俄乌冲突导致的退舱现象,积极协调海关等部门,推动合肥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落地,“一单到底、两段结算”运费机制改革专列试点成功。
肥东县聚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集聚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落地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型项目。“农副食品精深加工”获评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公用品牌“肥东大米”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二是培育新型主体。去年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新增家庭农场5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金土地水稻专业合作社、新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三是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合肥网红直播城基地,建成运营牌坊乡、桥头集镇蔬菜基地电商直播,免费开通180个脱贫户、扶贫企业网店。1—2月,实现农村产品网销额4.33亿元,同比增长14.25%。
瑶海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加大政府专项债券申报力度,今年储备谋划项目16个,总投资94.39亿元,债券资金需求25.67亿元。设立大健康产业等4支基金,总规模超15亿元。二是完善银企对接机制,邀请专家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训会等,促成10余家高企与省股交中心等达成合作意向。加大“税融通”等金融产品实施力度,今年已支持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超2.2亿元。三是建立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工作机制,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业务数据化、云端化。推进非税票据电子化改革,133家单位已开通功能,开具电子票据近4.5万份。
庐江县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物联网应用。引进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建立农业物联网指挥调度中心。现有应用主体64家,增收节支约40元/亩。二是搭建电商平台。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汇聚乡公馆、小鲜农网等电商企业,推动威尔丽、半日闲等本土企业转型电商。年出单600余万单,去年农产品网销额达7.2亿元,同比增长15%。三是发展“云上服务”。通过“政府+运营商+服务商”经营模式,提升农田托管、农资供给、市场营销等方面服务能力。建成益农信息社站点209个,实现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全覆盖。落实扶持政策。支持新建或改建智能农牧渔场(园)等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按当年投资额最高30%给予一次性奖补,累计发放奖补3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