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0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安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
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是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的硬支撑。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我省关于保障粮食安全战略部署,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我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装备智能化绿色化行动,扎实推进“两融两适”(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不断提高新型高效农机装备应用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和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二、行动目标
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新型高效农机装备应用能力,有效解决我市主要农作物生产中高质高效机械占有率低、山岭区域“有机难用”和节水灌溉、烘干、加工等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缺门断档”问题。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配置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效率显著提高,作业条件显著改善,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农机装备水平优化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化项目的拉动作用,大力引进推广绿色增产增效装备和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重点加大小麦宽幅播种机械、玉米密植增产机械、植保无人机、高效施肥机等装备建设支持力度,到2025年实现小麦免耕沟播率突破90%,玉米“5335”密植率突破80%,绿色防控全覆盖;积极支持临潼区、长安区、鄠邑区等区县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大力支持粮食生产节水灌溉、施肥、烘干和贮存等关键环节的装备建设;针对蓝田、周至等山岭区域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积极组织开展机械选型、性能测试和试验示范工作,加快适合山岭区域的农机普及应用步伐。
(二)实施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行动。积极支持“机艺”融合模式创新,以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为载体,加大对作物品种的“宜机化”选育和成果转化,推动种植方式改进,提高主要农作物种植标准化程度,积极探索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的绿色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大力推动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推动农田小并大、短变长、陡变平和互联互通,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扩展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山区岭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补齐机械化生产基础条件短板。
(三)实施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创新行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主要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配合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在全市建设3~5个现代农机化示范性农场、智慧农场(基地),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积极推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装备改造升级,装配作业监测、卫星导航等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推动智能农机发展;大力支持农机智慧化服务系统开发建设,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推广应用农机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精准耕作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为农民高质高效生产和农机手高效作业提供决策支持。
(四)实施农机服务组织联农带农行动。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按照农机服务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原则,优化各级扶持政策,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培育农机经营主体,力争到2025年,全市各镇(街)、行政村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服务后补助等多种方式,鼓励农机服务主体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农机化发展优先用地政策,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依法依规建设机具和农资库棚、维修车间以及产品烘干、贮藏、初加工等基础设施;各粮食主产区县在现有农机服务主体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农机大户,每个涉农区县扶持建成1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区域性农机4s店或农机应急维修服务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市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单个主体经营面积大于300亩)和“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00万亩,产地烘干、产后加工能力与适度规模化生产相匹配,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生产有机衔接。
(五)实施农机装备产业培育发展行动。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以变量施肥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装备为重点,积极培育行业骨干企业和自主品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集群;积极支持我市农机企业组建“科研院所+企业+农机部门+合作社”的农机装备创新研发中心、应用基地和孵化平台,建立共建共享、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推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较大规模农机制造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开展攻关和高端装备赶超研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提升产品质量;支持我市重点农机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农机产品展销展览活动,提升我市农机装备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六)实施“平安农机”创建行动。以提升发展质量为主题,在全市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合作社、岗位标兵创建工作。鼓励争创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平安农机”示范社,推荐省级“平安农机”岗位标兵。通过示范创建,促进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和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涉农区县要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积极推动国家级、省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各相关部门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部门责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经费保障,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统筹资源,加强重大事项的协调配合,围绕政策设计、重大专项和重点工作安排,加强工作指导和绩效评价,积极研究破解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的难题。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金融等部门支持,统筹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全力推动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升级和装备产业振兴;各级财政和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用足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装备;各类金融保险机构要对权属清晰的农机装备开展抵押贷款,探索对购买大型设施、装备贷款进行贴息等农业信贷保险模式;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各类民间资本投入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强化资金支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每年列支相应的工作经费,支持开展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引领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提质增效新趋势,提升农机化科技服务水平,全面助推粮、果、菜和设施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通过新型机具的研发试验、新型适用机具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先进机械化生产模式的试验探索,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农机防灾抗灾应急组织建设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四)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支持我市农机科研推广机构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在我市农机企业、示范场(基地)、合作社建立“产学研推用”基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人才;全面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市、县(区)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全面开展农机实用型人才培养,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纳入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重点选拔和培养一批农业机械使用一线“土专家”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积极动员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创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打造一线农机人才队伍。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宣传机构和新媒体作用,积极宣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和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讲好“农机化故事”,加强对突破薄弱环节、高质高效发展等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努力营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