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政办发〔2023〕1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全面实施“1115”工程锻造提升硬核力量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4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全面实施“1115”工程锻造提升硬核力量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发挥交通在“打造一流城市、跻身一流方阵”、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中的先导作用,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落实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省的战略部署,突出适度超前、系统集成、变革重塑总要求,全力推动枢纽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市域畅达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优质化、运行安全化,全面构建铁、公、空、水四路并进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交通硬核支撑。
(二)总体目标。到2027年,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市,全面提升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放眼全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港口硬核力量显著提升,空铁一体西枢纽基本建成。纵观全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节点进一步凸显,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和战略资源储运配置中心加快确立。立足长三角和宁波都市圈,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确立,“123”交通圈加快形成。聚焦全市域,90%以上乡镇实现15分钟上高速(市域高架),中心城区30分钟通勤圈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全力实施“1115”工程,即实施10个重大专项,推进10项标志性工程,打造100个重大项目,完成超过5000亿元综合交通投资,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建设,推动干线铁路网内畅外联,航空运输网全球覆盖,现代公路网功能相适,轨道交通网多式融合,港口航运网通江达海。
二、全面实施十个重大专项
(一)建设链接全球的双港门户枢纽。全面增强宁波舟山港对外开放、经济辐射、战略储备作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空铁一体大枢纽,带动“四港”联动发展,形成国际门户枢纽和开放发展引擎,成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硬核力量。到202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力争全球第二,国际航线数量保持在260条以上,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进入全球前八;栎社国际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超过1850万人次、20万吨,高铁客运量达到8500万人次。
1.优化港口战略功能布局。修订实施新一轮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新增杭州湾港区作为宁波舟山港第20个港区。推进穿山、梅山港区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北仑、大榭港区,推动穿山、梅山新建泊位和石浦、象山港港区口岸开放。实施甬江港区规划调整,推进码头资源有序整合和开放经营,实现连片化、集约化运作。推动六横、佛渡港区联动发展。以一流强港建设带动象山湾、三门湾、杭州湾联动发展,优化沿湾产业布局。统筹整合“两场一站”,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区。
2.打造世界级专业化泊位群。建成投用梅山港区6#-10#集装箱码头,形成宁波港域穿山、梅山、北仑(大榭)3个千万标箱级港区。建设梅山港口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宁波舟山LNG登陆中心、精混项目等,提升中宅二期40万吨级码头靠泊能力,港口万吨级泊位专业化率达到76%。加快建设石浦港区主航道,会同舟山打造40万吨级虾峙门航道和30万吨级条帚门航道“双通道”。
3.建设现代化国际空港。完成1号航站楼改造,建成栎社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国际国内货站,优化“邮快跨”收运通道。拓展机场航线,国际/地区航点达到30个,国内航点增至101个。围绕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出台扶持政策,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2万吨,国际全货机定期航线数量达到12条。培育壮大本土航空货代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航空货代和货运航空公司5家以上。
4.打造综合型高铁门户。构建“枢纽+网络”铁路客运主骨架,将铁路西站建成宁波主枢纽站。合理布局通道接入空间,近期引入通苏嘉甬、甬台温、甬舟铁路等,中远期引入甬台温福、杭甬客专、沪甬城际、甬金高铁、杭甬城际等,打通长三角至粤港澳大湾区第二高铁通道,打造线路辐射全国、服务覆盖华东的重要铁路门户枢纽。
5.完善枢纽集疏运和换乘体系。打造南北两大港口集疏运通道,公路集疏运由东西穿城变为南北绕城。北向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谋划推进杭甬运河宁波段复线工程,谋划布局杭州湾货运铁路;南向加快建设象山湾疏港高速、六横公路大桥、铁路北仑支线复线、梅山铁路等,实现铁路支线覆盖主要港区。构建西枢纽高效换乘体系,推进绕城高速改线、G228国道海曙段等建设,建成鄞州大道、机场路快速路等,构建“三横三纵一联”机场快速路网。实现宁波都市圈1小时、全市域45分钟进枢纽,枢纽内5分钟换乘。
(二)打造综合立体的对外联通网。对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提升跨湾、沿海、沿江、辐射内陆多向联通的综合交通通道,加快构建“五向复合”铁路网、“五向十径”高速公路网。到2027年,形成“123”交通圈,即宁波都市圈内部以及宁波至上海1小时交通圈、宁波至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宁波至全国主要城市群3小时交通圈。
1.全面打通与上海直连通道。深度接轨上海都市圈,加密跨杭州湾北上通道,建成通苏嘉甬铁路,全力推进沪甬跨海通道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与苏锡常都市圈、山东半岛、京津冀、东北等交通联系。
2.全力打造杭绍甬城际通勤圈。唱好杭甬“双城记”,建成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加密宁波至绍兴市域(郊)列车,谋划杭甬高速二次扩容、杭甬城际,高效连接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在此基础上,推进宁杭高铁二通道向宁波延伸,拓展西北向甬宁郑西通道,连接中原、关中平原、新疆等地。
3.加快畅通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发挥金甬—甬舟主轴通道枢纽作用,建成金甬铁路、甬舟铁路,启动建设甬舟高速复线、甬金衢上高速、甬金高速扩容,谋划甬金高铁,构建宁波—金华—武汉铁路大通道,加强与中部和西南地区联系。
4.大力扩容甬台温沿海通道。扩容南下通道,完成甬台温高速改扩建,开工建设甬台温福高铁,利用现有甬台温铁路发展城际客运,实现甬台温相向发展,强化与温州都市区、海峡西岸、粤港澳大湾区等联系。
5.以点拓面发展通用航空。建成宁海县、宁波前湾新区通用航空机场,打造栎社国际机场通用航空功能区,谋划象山县、余姚市等地通用航空发展,培育航空旅游、飞行培训、航空应急救援等特色业务。
(三)打造畅达一体的都市交通网。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为重点,推动内外交通“一体衔接”。到2027年,城市快速路规模超过200公里,轨道运营里程达到428公里(包括市域〔郊〕铁路)。以穿镇村公路整治等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新建和改造提升1000公里,力争“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全覆盖,全面实现全市域1小时交通圈。
1.全市域构建直连直通的都市快速路网。以城市快速路为主体,整合部分交通主干路,重点打造以宁波大道、东海大道、公园大道为骨架,以翠屏山大道、奉化大道等为补充的主动脉,连接翠屏山、西枢纽、甬江科创区等重点区块,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畅通空间经脉,服务构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格局。谋划奉化至嵊州新昌、余慈至上虞等城际铁路,增强宁波都市圈辐射向心能力。
2.主城区形成通畅便捷的交通系统。加快推进重要交通枢纽、功能板块间的通道建设,构建“两环四射”快速路网,建设环城南路—富春江路快速路、鄞州大道—福庆路快速路、九龙大道、世纪大道南延等,实现与干线公路的“高快相联”。提高道路稀疏地带路网密度,改善城市支路微循环。谋划轨道交通三期调整,开展四期建设规划编制,建成投用轨道6号线一期、7号线、8号线一期、1号线西延、4号线延伸段等。
3.北翼组团构建网络化快速系统。密切余慈片区与主城区联系,加快建设宁波至慈溪、宁波至余慈二期等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建设高铁慈溪站,实现北翼组团至主城区45分钟可达。加密余慈片区内部联系,加快推进余慈大道、余慈内部轨道网N1-N4线、余慈东西向高速等项目,构建余慈片区30分钟交通圈。
4.南翼组团实现快速通道提级扩容。缩短宁象片区至主城区时空距离,加快推进宁波至象山(梅山)市域(郊)铁路、G228沿海通道等项目,宁象片区纳入中心城区1小时交通圈。强化南翼组团东西向快速联系,加快建设G527岳井洋大桥、沿海中线快速化改造,推进甬台温高速宁海联络线前期。
(四)构建高效畅达的综合货运体系。深化“四港联动”,完善“通道+枢纽+网络”货运体系,促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到2027年,综合货运枢纽布局进一步完善,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支撑作用持续提升。
1.打造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研究新一轮海铁联运扶持政策,建成甬金双层高箱运输通道,推进北仑、穿山支线双层高箱适应性改造,探索推广全程运输提单,到2027年,海铁联运年运量突破300万标箱,成功打造国家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集装箱水水中转,到2027年,年运量超过1050万标箱。拓展江海联运发展空间,加强与长三角、长江沿线港口合作,到2027年,内支内贸线年运量达到650万标箱以上。深挖发展潜力,围绕杭甬运河宁波段复线方案,谋划杭州湾海河联运枢纽港。
2.深化国家快递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到2027年,全市快递业年业务量超过18亿件、年业务收入突破170亿元,实现宁波至长三角主要城市次日达。吸引集聚全国快递物流龙头企业5家,推动实现快递企业入驻园区全覆盖。加快发展统一配送、末端自提等先进模式,打造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推广宁海集士驿站等农村“客货邮”发展模式,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快递”。做强国际邮件互换中心,构建遍及城乡、辐射长三角、联通全球的邮政快递运输网络。
3.建成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示范城市。围绕支撑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梅山国际供应链、镇海海铁联运、宁波空港等综合性物流园区,构建“海港型+空港型+生产商贸型”三级枢纽体系,推动中小物流企业“退城入园”。加快建设北仑灰库等立体式智能化项目和北仑集卡综合服务中心,港外堆场运作效率提高30%以上。推动在义乌、金华等省内重要货物集散地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形成区、市、省三级联动的布局体系。推进城郊大仓等应急物流设施建设,搭建平战结合的采购、仓储和配送体系,建成5个以上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园区)。
(五)构建多元优质的公共交通体系。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延伸、出租车和共享交通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到2027年,成功打造高品质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主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保持在5A级水平。
1.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确立轨道交通主体地位,加强常规公交与轨道站点的接驳。发展微公交、定制公交等模式,完善全龄友好的公交服务,提升绿色出行吸引力,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公交运行时速超过20公里/小时。
2.提升城市交通畅行能力。优化城市主干次支路网结构,持续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完善P+R(停车+换乘)等一站式综合换乘服务,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实施公共交通错峰差异票价和换乘优惠政策。规范公共自行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完善慢行换乘体系。新建和提质绿道500公里。大力开展文明典范城市交通创建,擦亮文明礼让斑马线等金字招牌,主城区城市主干道路口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达到90%以上。
3.深化城乡公交一体化。优化城乡公交运营网络,加强班线客运、城乡公交等无缝换乘。建设改造无障碍公交站台,推进“一城一公交”改革,加快实现公交运营管理标准、服务形象标准、安全实效标准、财政补贴标准、资源整合标准“五统一”。
(六)重塑智慧泛在的数字交通。聚焦行业治理堵点痛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行业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到2027年,“1+6+X”交通数字化体系更趋完善,数字交通“大脑+应用”基本成型,核心业务覆盖率达到100%。
1.推动基础设施智慧化。优化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生产操作系统(n-TOS),打造新一代自主可控自动化泊位群。推进公路、铁路、航道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场站5G信号全覆盖。大力建设数字公路,建成包括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杭甬高速复线一期等在内的智慧高速100公里以上,谋划建设自动驾驶货运公路。建设数字港航,加快启动高等级内河航道数字化建设。开展智慧机场、智慧铁路等试点项目。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电子站牌、轨道等交通公共场所的智慧化改造。
2.推进关键装备智能化。推广智能网联公交车试点应用,开展开放道路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及示范运营。加快建设梅山港区自动驾驶试验区,全面铺设“5G+北斗”自动驾驶传感网络,推广应用远控桥吊、远控轮胎吊、无人智能集卡等自动化设备。
3.加强行业治理数字化。基本建成交通大脑,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孪生、运输装备智能监控、交通企业数字化管理,实现重点车(船)全过程动态化监管、企业“一码智治”,提升交通行业精准治理水平。推广“港口安全码”“甬城爱车”等应用场景,优化社会服务。提升突发事件智慧化应对水平,实现应急指挥“看得见、联得通、调得动”。
(七)建设高效集约的绿色低碳交通。基本建成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碳排放系统感知、核算量化和闭环管理,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到2027年,营运交通工具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8%。
1.推进运输装备低碳升级。引导车船大型化、清洁化、专业化,在标准和车型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新增(更新)公交车、公务用车、港区集卡100%使用新能源车辆。主城区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100%,邮政快递新能源车辆比重达到90%,国四以下老旧营运货车淘汰比例超过60%,国六以上排放标准营运货车占比超过25%。海进江运输船舶100%完成受电设施改造。
2.优化运输结构和组织效率。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运“公转水”“公转铁”,港口集装箱集疏运铁、水运量占比超过35%。推广“内河码头+配套园区+物流服务”“铁路干线+新能源重卡接驳”等经营模式。深化数字赋能和信息共享,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
3.加快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梅山、穿山港区多能源应用项目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港区。完成G228宁波段“四沿”美丽公路示范工程建设,建成美丽航道超过127公里。实现5A级景区100%通达一级公路、4A级景区90%通达二级以上公路,零(低)碳高速公路服务区占比达到30%,沿海五类专业化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八)培育深度融合的综合交通产业。发挥交通产业的支撑服务作用,培育壮大产业实力。到2027年,综合交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5%,成为全国综合交通产业先行市。
1.高水平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推动自动化向智能化、产品力向品牌力跃升。打造宁波前湾新区汽车产业引领区、北仑(含梅山)汽车产业支撑区等特色基地,到2027年,全市整车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50%以上。加快推进停车场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2.提升交通工程工业化水平。出台交通工程工业化实施意见,培育壮大甬科、高桥、南湾、黄家埠等工业化生产基地,完成沥青混合料等产品认证,构建交通工程工业化管理体系。培育集研发、设计、生产、施工、维保等于一体的交通工程综合服务商,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3.加快物流服务业要素集聚。打造宁波国际航运物流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宁波航运交易所、东海保险、浙江船舶交易市场等,大力发展港航物流企业总部经济。做强船舶代理、航运信息、航运交易、航运金融保险、海事法律、船员培训、保税燃油(LNG)加注等功能,拓展沿海捎带业务,完善海上丝路指数体系。到2027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1%。
(九)打造运营高效的品质交通。加快构建安全优质、人民满意的交通运输服务,全面提升行业发展品质。到2027年,基本形成现代化设施管养体系和工程质量监管体系,道路交通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22年下降20%以上。
1.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新应用“浙路品质”,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程监控、实时管理。推广交通工程建管养运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开展沥青路面质量提升行动,实现普通国省道10年不大修、高速公路15年不大修。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项目关键工点安全防护标准率达到100%。
2.确保交通设施安全运行。推进两路两侧“三化一平”专项整治,实现“桥头跳车”动态清零。推进临水临崖、急弯陡坡段、普通国省道2.5米以上和农村公路4米以上落差路段安保设施全覆盖,高速公路优良率达到100%,国省道和农村公路优良率达到95%以上。
3.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加强港口危化品、“两客一危”等重点领域安全管控,实施全程数字化监管。严把行业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关,强化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加强重点场所、重点车船、重点工程安全防范,提升突发事件防范能力。
4.加强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动态推进公路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点围绕行车安全视距清理,道口开口封闭,信号灯、隔离栏、减速设施增设,穿镇村段安全改造等领域,实施“隔、封、亮、建、透”等措施,提升公路运行安全水平。
(十)推动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交通旅游、体验经济、军民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交通经济品牌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
1.发展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以铁路、轨道场站为载体,推动站城一体开发,打造集交通、商业、经贸等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体。以航空枢纽为依托,推进航空运输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以综合运输通道为依托,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功能优势,推动制度性开放,构建交通“路衍”经济带。
2.培育交通新消费新业态。发展邮轮、游艇新消费,建设旅游码头,发展海岛旅游航线。谋划推进宁波至黄山直达铁路班线、四明山交通环线等风景旅游线。加快推进自驾旅游及汽车房车营地建设。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资源共享,打造智能物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新业态。
3.加强交通运输军民融合发展。以铁路、公路、航空等工程和装备领域为重点,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推进民用运载工具贯彻国防要求,提升国防交通运输保障水平。
三、全速推进十项标志性工程
围绕打造高水平交通强市,重点实施10大工程,项目总数达到100个,总投资超过7000亿元,2023-2027年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同步推进8个前期类和谋划类项目,力争早日具备开工条件。
(一)一流强港工程。总投资约725亿元。新建北仑支线复线及相关工程(2023-2025年)、梅山铁路(2023-2026年)、象山湾疏港高速郭巨至昆亭段工程(2024-2026年)、浙江LNG三期配套码头项目(2023-2024年)、杭甬运河宁波段复线工程(2025-2032年),续建沈海高速连接线昆亭至塘溪段工程(2019-2023年)、梅山港口基础设施重点项目(2022-2027年)。
(二)宁波西枢纽工程。总投资约690亿元。新建高铁宁波西站(2023-2027年)、宁波绕城高速横街至朝阳段改建工程(2024-2027年)、宁波机场四期扩建工程(2024-2027年)。
(三)货运物流枢纽工程。总投资约143亿元。新建峙南综合物流基地(2024-2027年)、华峙综合物流基地(2024-2026年)、北仑半山危化品堆场(2023-2025年),续建宁波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平台项目(2021-2025年)、中国(宁波)跨境贸易数智枢纽港项目(2022-2025年)、宁波舟山港三期集装箱码头配套停车场项目(2023-2025年)。
(四)沪甬北向通道工程。总投资约175亿元。续建通苏嘉甬铁路(宁波段)(2022-2027年)。
(五)杭绍甬西向通道工程。总投资约438亿元。新建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宁波段三期)(2023-2027年),续建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2019-2023年)、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宁波段二期)(2022-2024年)。
(六)甬金西南向通道工程。总投资约508亿元。新建甬金衢上高速公路宁波段(2024-2029年)、甬金高速公路宁波段改扩建(2024-2028年),续建金甬铁路(宁波段)(2018-2023年)。
(七)甬台温南向通道工程。总投资约325亿元。新建甬台温福铁路(宁波段)(2025-2027年),续建G15沈海高速宁波姜山至西坞段和西坞至麻岙岭段改扩建工程(2022-2027年)。
(八)甬舟东向通道工程。总投资约163亿元。续建甬舟铁路(宁波段)(2022-2028年)、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2020-2027年),新建甬舟高速公路复线(2024-2029年)。
(九)轨道交通网工程。总投资约1609亿元。续建6号线一期工程(2022-2026年)、宁波至象山市域(郊)铁路工程(2022-2027年)、宁波至慈溪市域(郊)铁路工程(2022-2027年)、宁波轨道交通线网控制中心工程(2022-2026年)、3号线二期工程(2019-2024年)、4号线延伸工程(2021-2025年)、7号线工程(2021-2025年)、8号线一期工程(2021-2025年),新建宁波至余慈市域(郊)铁路二期工程(2023-2028年)。
(十)城市快速路网工程。总投资约1203亿元。新建环城南路东延(东外环—富春江路)工程(2023-2025年)、九龙大道(绕城高速—龙都北路)工程(2023-2026年)、宁波大道(环城南路—鄞州大道)工程(2023-2026年)、世纪大道南延(东苑立交—鄞州南收费站)工程(2023-2028年)、富春江快速路(环城南路东—进港路)工程(2024-2026年)、宁波大道(鄞州大道—鄞城大道)工程(2025-2027年)、鄞州大道(秋实路—机场路)工程(2024-2026年),续建西洪大桥及接线工程(环镇北路—北环快速路)(2018-2023年)、鄞州大道—福庆路快速路(东钱湖段)一期工程(2020-2023年)、世纪大道快速路(永乐路—沙河互通)(2022-2024年)、鄞州大道(机场路—鄞横线)工程(2021-2024年)、鄞州大道—福庆路快速路东钱湖段二期工程(2022-2026年),以及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建设。
8个前期类和谋划类项目分别为沪甬跨海通道、杭甬高速二次扩容、甬金高速铁路、轨道四期建设规划、杭州湾海河联运枢纽港工程、杭甬城际铁路、疏港铁路沿湾通道、综合管廊带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重大项目“1244”统筹推进机制作用,强化重大项目谋划论证、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省重大战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上级重大项目库。市交通强市办牵头制定工作方案、任务清单和晾晒激励办法,强化督促考核。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行动计划,推动项目落地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深化与综合交通规划、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推动“多规合一”。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探索规划统一编制和联合报批。规范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国家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资金,综合用好PPP、特许经营、资源综合开发等方式。推进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存量资产。鼓励开展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
(三)深化变革重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项目建设和行业治理理念、手段、路径、方式系统性重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使用广泛、带动性强的改革项目和应用场景。围绕重大项目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设施装备升级、人才引进培育等领域,研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强化舆论宣传,提升公众对交通建设发展的感知度、认可度和参与度。
附件:高水平交通强市关键指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