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我市创建新一轮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工作,按照《国家邮政局关于印发<中国快递示范城市评定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邮发〔2021〕3号)和《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三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国邮办函〔2022〕28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用邮需要为目标,纵深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打造快递业服务乡村振兴和扩大内需战略、支撑线上消费、稳固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域样板。到2025年,全市快递业务量突破18亿件,建成主要快递品牌绿色分拣中心5个以上、县级快递公共配送中心10个以上,累计培育“快递+制造业”协同发展项目300个以上,链接产业、深入城乡、通达全球、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邮政快递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二、主要举措
(一)推进服务网络建设
1.健全完善网络布局。落实交通强省战略,按照《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规定,将快递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要素保障等内容纳入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其中乡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制定实施支持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的政策措施。到2025年,各区(县、市)至少建成入驻主要快递品牌不少于3家的县级公共配送中心1个。(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服务业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各区〔县、市〕政府。以下均需各区〔县、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优化城市末端服务。推动全市快递网络融入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坚持将快递公共服务末端基础设施作为未来社区建设交通场景建设的约束性指标,鼓励新建及现有工业、商业项目提供(预留)快件服务用房。支持各有关单位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设置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或快递综合服务站。(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3.提升镇级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客运站、农村公交首末站、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邮政所(站)、农资配送中心等现有资源,建设“多站合一”的乡级快递服务场所,提供信息服务、货物中转、临时仓储等服务。到2025年,各区(县、市)升级改造乡级快递服务场所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服务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
4.推动农村集约服务。制定宁波市村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指导意见,充分利用交通、邮政、农业、商务、供销等末端服务点,融合发展交通服务、快递收寄、农产品展销、居民代购、政务服务、便民缴费等一站式服务。到2025年,各区(县、市)建设或改造提升“一点多能”村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服务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
5.提高交通便利水平。优化车辆监管和通行的协同管理机制,保障快递车辆便利有效安全运行。利用城乡公交车“村村通达”运输网络,通过整合和重构区域快递资源等方式,开辟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助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更加顺畅。到2025年,全市打造省级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星级样板县3个以上,累计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20条以上。(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
6.建设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县域样板。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全市快递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县评选活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快递行业现代化示范引领县域样板。到2025年,全市建设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县域样板县2—3个。(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
(二)加快服务产业发展
1.加快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快递企业助力未来乡村、美丽乡村建设,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增强乡村振兴活力,助力共同富裕。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合作和农村电商协同发展,聚焦宁波特色优势产业,拓展“一县一品”项目创建,打造一批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银牌项目。到2025年,全市打造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银牌示范项目2个以上,创成全国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示范区。(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
2.主动靠上稳链强链。以服务“双循环”工作为重点,推动快递企业参与全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引导快递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平台,打造一批强链补链的优质协作项目。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育“快递+制造业”协同发展项目300个以上。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争创全国“快递进厂”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服务业局)
3.努力打造开放枢纽。加快航空快递产业建设,提高快递航空设施支撑能力,力争引进更多快递品牌航空资源,大力发展航空货运服务。推动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拓展,打造集通关监管、仓储物流、智慧物流、产业孵化、跨境园区、多式联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通达全球的综合性跨境通关物流枢纽。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成员国为重点,鼓励快递企业建设海外仓和境外网络,增强国际快递网络的连通性、稳定性,更好地助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市口岸办、宁波海关、市服务业局)
(三)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1.建强治理体系。督促快递企业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快递和过机安检等安全制度。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效能,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规范县级邮政管理机构运行,探索开展县级邮政领域行政执法纳入综合执法改革试点。(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
2.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依法开展快递市场专项治理,综合运用风险提示、警示约谈、通报批评、联合执法等措施,落实快递末端派费核算指引,有力纠治重点地区无序竞争、影响网点稳定、侵害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深化行业改革,对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重要支撑。(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3.推动绿色发展。加强邮快件包装治理,全面提升快递包装标准化、减量化、循环化、无害化水平。开展绿色分拣中心及绿色营业网点建设,推广新能源车辆使用。到2025年,全市建成主要快递品牌绿色分拣中心5个以上、绿色营业网点200个以上,累计投入新能源车辆200辆以上,助力宁波创建“无废城市”。(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4.强化科技创新。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三智一码”推广应用,完善快件收寄、分拣、仓储、配送等智慧基础设施和邮政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智慧网点,支持推广无人车、无人机运输投递和无人仓建设。围绕行业需求,布局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撑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主要快递分拨中心实现自动化分拣全覆盖。(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科技局)
(四)树立行业文明形象
1.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持续实施快递业放心消费工程。加强行业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全面推广使用隐私面单和虚拟安全号码等安全防范技术。依法开展服务质量提升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建立消费者投诉申诉、群众信访和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形成市县联动、合力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群众用邮满意度。(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2.深化行业“暖蜂”行动。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党建联建工作,健全党建带群建紧密融合机制。畅通维权渠道,常态化开展关心关爱快递员活动。将符合条件的快递员群体纳入保障性住房优先保障范围。大力选树“最美快递员”,着力推荐行业“两代表一委员”,鼓励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争创各类荣誉称号。推动快递企业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到2025年,全市快递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实现全覆盖。(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住建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快递企业、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建立“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协作体系。出台实施支持快递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鉴定和技能竞赛的政策措施,持续壮大行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训快递从业人员2万人次以上,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快递从业人员累计达到8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500人。(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邮政管理局要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和信息报送制度,加强同各地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定期会商创建工作重点事项,实现政策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各地要明确责任部门,细化目标任务,制定措施,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二)强化要素保障。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邮政快递业、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和邮政领域财政事权改革方案,制定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快递业在助力先进制造业、电商经济、现代农业、航空货运等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将快递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各地要支持保障相关项目用地需求。加强市邮政业安全中心履职能力建设,保障“智慧邮政”监管平台有序运行,有效提升行业监测、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营造良好氛围。发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不断提高市民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度、参与度,持续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