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多元化创新助力跨境电商融合发展 1—2月,全市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9.5亿元,同比增长22.8%。一是创新监管。在全国首创“退货商品+区块链辅助管理”模式,搭建监管信息化平台,叠加区块链及远程可视化查验等技术,实现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退货作业全流程电子化监管。去年12月上线至今,已完成3家企业22件包裹入区退货试单。二是研发产品。支持企业创新核心产品和技术服务,鼓励新产品设计研发。万象工贸研发环保材料,获评2023年中国海关贸易景气统计调查(出口)样本企业。三是建设通道。开通“合肥—墨西哥”全货机航线,构建海陆空立体化国际物流网络。1—2月,零售出口366.7万单、同比增长258.2%。
合肥强力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1—2月新签约重点项目160个、协议投资额13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2.7%。一是招大引强。深入挖潜项目线索。县(市、区)、开发区领导累计外出招商143次。举办上市企业合肥行等专题活动,储备重点在谈10亿元以上项目120个,其中50亿元25个。二是履约督查。加大项目融资支持,今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创投城市计划”项目资本对接活动38场,推动项目获得融资约22亿元,撬动总投资288亿元。2022年、2023年签约项目开工率分别达93.6%、60.4%。三是外资攻坚。与迪拜工商会、中德商会等商协会合作,协助大众召开全球董事会及供应商大会等。新签约外资项目10个,项目数及协议投资额均同比翻番。
合肥厚植培育土壤发展壮大专精特新企业 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8户、占全国1.5%,总数居全国省会第6。一是强主体。实施梯度培育,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培育行动计划。培育库已纳入“小巨人”企业256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3户。邀请专家开展“一对一”对标诊断,今年已完成237户专精特新企业诊断。二是促创新。引导企业运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动65户专精特新企业参与省级“揭榜挂帅”项目,7个项目入围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点任务揭榜名单。三是优服务。建立“专精特新—金融机构”对接机制,2023年以来累计推介优质小微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1408个、资金超200亿元,推动5户专精特新企业上市、20户挂牌省“专精特新板”。
合肥推进特色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一是创建新场景。推动山姆会员店、包河万象汇等商业项目开业运营。推动全省首家跨境电商消费新体验店开业,将保税展示和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相结合,实现国内保税仓直发、跨境商品零关税。二是释放新潜能。打好“消费活动+消费券”组合拳,推动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今年以来举办促消费活动超200场,发放消费券超4000万元,拉动直接消费8亿元。三是消费新品牌。扩大本土品牌影响力,开展合肥礼物名录征集,设置特色地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推广平台,培育打造“新四大名点”等品牌。
合肥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 2023年,合肥都市圈内GDP1.56万亿元、占全省32.9%。一是产业共兴。深化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协作,提升都市圈产业一体化水平。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等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加快推进,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获批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二是科技共进。推动186家重点企业与院校组建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建成运营安徽科技大市场10家分市场,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每年就地转化制造业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场景100个以上。三是社会共治。在滁河流域布设30个监测点位,以断面监测水质确定大别山流域上下游补偿责任。合肥与桐城达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赴淮南市开展“两皖对接”活动。
合肥挖掘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发展活力 一是强化基础支撑。建成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8个,总算力达3300P。打造合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初步建造100P全栈国产化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自2023年底运营起累计服务客户152家。二是搭建流通平台。搭建全省首个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出台全国首个数据要素类产业政策。截至2023年底,要素流通平台提供专业数据产品超250项,汇聚数据资源20亿条,累计交易额5000万元。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加强数字农村建设,实现农村5G覆盖率95%。打通市县业务系统近200个,完成土地承包、生产经营等115类7000万条涉农数据资源归集,健全市级农村信用数据库。
合肥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实施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13类18个险种,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参保率80.3%,超过国家70%的目标任务。一是开发特色品种。对各县(市、区)开发的特色农业保险给予80%保费补贴。2023年,已建立特色险种16类75个。二是解决融资难题。全省首创“农业保险+政信贷”,实施险贷联动,支持农户增获信用贷款。平均每户授信额增加50%,已发放贷款536笔1.8亿元。三是健全服务体系。镇、村网点和协保员实现全覆盖,采用GPS等科技手段验标。2023年平均保险结案周期为12天,比2022年缩短20%。全市受理报案2.84万件,核定理赔金额2.87亿元,理赔兑现率100%。参保农户政策知晓率、满意度均达95%。
巢湖市综合施策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产业培育。建设绿色精细高效基地,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茶园种植面积共3万余亩,培育茶产业合作社12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2个。二是技术指导。加强茶叶种植、营销等培训,每年为50位新型职业农民、25家茶叶产业园提供跟踪服务2000余次。组织80余名农技人员开展茶树栽培、茶叶采摘等直接指导。三是品牌提升。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支持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著名商标3个。拥有农业部地标产品1个。
庐江县强化为企服务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一是政务服务。在全省首次推出“免申即办”试点,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名称、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变更登记后,相关许可证同步变更。推进“办不成事”窗口建设,累计办结事项20件。二是要素保障。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政企有约”等活动,今年以来走访企业97次,解决实际问题31个,助力27个项目升规纳统。推广“知识产权贷”“专利贷”等平台,2023年以来,为106家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需求9.9亿元。三是氛围营造。为优秀企业家发放“庐商服务卡”,持卡人可享受健康医疗、文旅体验等5个方面“一对一”暖心服务。已发放并启用“庐商服务卡”45张。
蜀山区聚力纵深推进南北合作共建 一是加快园区建设。结合环保新材料、智能家电等特色产业,拨付援建资金、开展联动招商、共建重点项目。累计投入援建资金3.3亿元,2023年,促成8家企业入驻寿蜀产业园,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3.2%。二是深化交流合作。邀请大型商超及电商平台公司,对寿县20家重点企业进行农产品上行、电商直播培训。互派6批干部挂职锻炼。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推进苗木示范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基地等建设,开展消费帮扶,采购寿县优质农副产品8000余万元。11个镇(街、开发区)、84个社区(村)与寿县定点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