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导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原创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从实验室到应用场。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全链条强化科技成果供给、验证、转化、交易、应用等支持,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鼓励企业争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类给予贴息贴费、风险补偿、直接奖补等支持。支持建设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孵化载体、新研机构等,依据运转成效和提供服务给予补助。开展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项目试点,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
二、集聚发展战新产业。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能级,推动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等跻身国家级产业集群。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一链一策”提升主导产业链厚度,加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优质腰部企业等培育招引力度。制定出台千亿级产业集群升级版方案,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智能家电(家居)、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产业链条延伸、规模跃升。
三、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聚焦技术前沿、成长生态、发展要素等,构建包括研发激励、主体培育、人才培养、基金支持、融资助力、场景应用等在内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供给,推动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加速起势、做强优势。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企业谋划布局前沿领域,加速成长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
四、提质焕新传统产业。鼓励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增资扩产,深化“三新”“三首”产品创新应用,更好向价值链高端持续攀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动态“智改数转”全覆盖,鼓励企业争创“灯塔工厂”“国家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更大范围实施“一企一策”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
五、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数据标注基地、可信数据空间、“车路云一体化”等国家试点,加快智能基础设施、公共算力池等建设,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统筹市域算力资源,培育技术型、应用型、服务型数商,打造高质量数据集。加大数字企业引育、普惠算力服务、开源体系建设、数据开发利用等支持力度。
六、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打造高水平中国声谷产业治理平台,支持企业集聚集群发展。鼓励突破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融合等共性技术底座,构建覆盖数据采集、治理到深度应用的全链条体系。聚焦汽车、机器人、教育、医疗等若干领域,遴选培育一批“AI+行业”示范标杆,场景验证后加速全域推广,形成“技术突破—场景迭代—生态赋能”的闭环发展格局,加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深度应用。
七、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聚力推进城市功能活力品质持续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研发设计、软件信息、会展物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高端人力、商事法务等重点领域,高水平建设服务业集聚载体。深化两业融合试点,引导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服务市场化转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壮大商贸流通主体,支持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体育经济,稳定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鼓励利用闲置用房、零星用地打造新零售、新文创等新业态。推进文旅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文旅消费场景创新、旅游住宿业品质提升、旅游品牌创建、文旅企业集聚发展,深入挖掘文旅资源,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打造文旅支柱产业,高水平建设全省文旅枢纽城市。深化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创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
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自贸试验区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在产业发展、国际贸易、金融开放、通关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实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协同行动,探索全程陪伴式助企综合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发展海外仓,努力降低出海成本风险。支持内陆港、水运港、航空港等大通道大平台开放发展,提高综合运行效益。
九、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支持种植(养)业规模化、设施化发展。加快“种业之都”建设,支持宠物经济、休闲食品等产业抢占新赛道,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打响一批“合”字号品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十、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坚决破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做到思想上重视、感情上贴近、行动上关爱。迭代升级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政策,扎实落实减税降费纾困等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担当作为。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供应链和重要应用场景向经营主体开放。分行业分类别破解民营经济准入难、融资难、维权难、拖欠账款等共性问题。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制定发布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
十一、助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坚持招引与培育并举,优化存量、增量企业支持政策,推动企业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提高能级、拓展市场。支持企业依托制造基地打造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上市主体、供应商集群等。强化企业指导服务,鼓励企业“小升规”“规做精”。支持建设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工业项目集约式发展,加快“工业上楼”。创新推行用地用林联合审批,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和资源综合效益。
十二、更大力度支持场景创新示范。致力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生态协同”机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力构建场景共创生态。搭建场景对接平台,鼓励企业参与智慧治理、产业升级、绿色低碳等场景建设,促进技术验证与应用推广。优化场景创新服务,提供试点支持、合作对接及成果转化等全流程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十三、创优人才集聚生态。优化实施“领军人才计划”,搭建“引、赛、培”一体的双招双引平台,推进以赛聚才、以才引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岗位补贴政策,服务重点产业留才聚才。试点人才举荐认定、平台授信认定等人才评价创新模式,赋予更多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打造人才安居品牌,为来肥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高品质免费住宿。持续深化“合肥专班高校行”“高校师生合肥行”,引导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升级“合肥人才码”,拓展优质服务场景,提升人才优享服务水平。
十四、构建多元筹资融资体系。拓展“投、贷、股、债、保、基”等综合资金供给模式,形成覆盖产业链各类企业全生命周期、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重点产业链企业“政信贷”贷款上限,给予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支持。优化股权投资体系,大力发展科创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对聚焦主导产业实现新增产业项目的管理团队给予激励支持。鼓励企业通过首发上市、发行信用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
十五、用心用情创优营商环境。严格执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依法推进政府履约践诺。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升级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5版)》,深化集成办、跨域办、免申办等改革,完善专班专员服务、重大项目“管家服务”、企业诉求“挂号制”,打响“合心合意”政务服务品牌。高标准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提质扩面延伸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下大力气实施“综合查一次”改革,通过“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着力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企等问题。
十六、强化全域产业协同联动。按照产业集聚、主体集中、配套集约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市重点产业布局,促进各类产业发展更加竞争有序。推行重大投资项目首报首谈制度,引导高质量项目加速落地建设、运营,市级给予县(市)区、开发区资金激励。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聚焦本地2—3个重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出台专项政策,更好实现协同发力,让市场主体更加有得有感。
合肥市人民政府
202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