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进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1—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1659.5亿元、增长22.3%。一是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917.7亿元、增长2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9亿元、增长11.5%。“新三样”出口延续去年高增长,实现出口162.5亿元、增长30.1%,其中锂电池、电动汽车增长均接近1倍。二是传统和新兴市场齐发力。出台《2025年合肥市“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方案》,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推动超460家企业参加境外展会,达成意向订单超80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成员国、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0.7%、51.4%、66.2%,对欧盟出口209.3亿元、增长18.8%。三是外贸主体活力强。组织开展风险防控、银企对接、业务培训等系列活动近20场,参训企业超1500家次,助力企业走出去、抢订单、拓市场、促合作。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821.4亿元、增长22.5%,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49.5%。
合肥蓄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向“新” 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一是主导产业协同发力。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增长“双引擎”,分别增长26.3%、29.6%,两大产业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0.1个百分点。二是新质生产力引领转型升级。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引导制造业企业不断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31.3%、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增长24.3%。三是解难纾困激活企业动能。实施“听意见、解难题、促发展”“访企入村”专项行动,建立领导班子包保服务企业清单,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5月末,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515户、同比增加30户,增加值增长17.5%,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4.7个百分点。
合肥精准发力备战夏季用电高峰 一是电源侧管理。严格落实基于春检的度夏燃料储备机制,4家火电厂存煤不低于20天,1家气电厂气源保障充足。严控检修计划和机组临停管理,严控主网检修计划,强化电网可接入容量测算及承载力等级审核,实现新能源并网“应并尽并”。二是电网侧供给。推进度夏保供任务清单中各项措施落地并发挥作用,开展重点隐患治理。做好抢修物资储备,开展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实战应急演练。三是负荷侧调控。精准制定前置措施,已落实错避峰资源33.5万千瓦。提升负荷快速响应能力,更新确认需求响应“四定”措施,已核实71.1万千瓦,最大可完成确认120万千瓦。做细市场化调控措施,引导工商业企业、小散资源主动参与错峰响应。科学编制市级负荷管理方案,已编制完成六级共366.79万千瓦,优先限制高耗能企业36家。四是新业态应用。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累计608万千瓦,午峰出力可占全网实时负荷30%以上。建成新型储能电站51座,装机容量30.5万千瓦/122万千瓦时,晚峰可放电10万千瓦。建成公共充电站约1400座,V2G、V2B等具备反向放电功能充电桩43个,晚峰可减少充电负荷及反向放电2.8万千瓦;21家虚拟电厂晚峰可调节4万千瓦。
合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和利用外资 一是主动出海招引。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已有5支境外招商小分队赴香港、德国、瑞士等地开展面对面洽谈、点对点招商。积极打造“投资合肥”品牌,举办海客圆桌会中沙产业对接会、日资企业专场等推介活动,拓展外资项目来源。1—4月,新签约大众科技CEA等重点外资项目29个、同比增长61%。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发挥高技术产业引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研究和试验发展、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应用软件开发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1—4月,高技术产业实际到位外资19.1亿元、同比增长4倍。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到位外资18.9亿元、同比增长4.3倍;新成立高技术外资企业42家,同比增长35.5%,占全市总量51.9%。三是精准惠企助企。制定市级外资专项激励政策,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0万元。完善外商投资投诉协调工作机制,健全问题“一口受理”解决机制。及时兑现进口自用设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美格纳智芯科技被认定为省级外资研发中心,填补区域OLED显示驱动芯片设计领域空白。截至4月,实有外资企业3285家、同比增长6%。
合肥持续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 一是补贴扩围。将国四以下车辆纳入报废补贴范围,根据车型和排放标准,单车最高可享2万元补贴。1—4月,全市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突破4.4万份,带动交易额超72.9亿元,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56.2%。全市乘用车销量累计约9.3万辆,同比增长9.6%;其中新能源4.9万辆,同比增长44.7%。二是载体升级。重点推广“人工智能+消费”,培育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对接知名电商平台,支持企业、商家直播带货。1—4月,全市实现网上零售额增长31%。鼓励引入全国首店、省市首店,培育更多新型消费业态。截至4月底,全市共新增首店超40家。推出创新徽菜“名菜”80道、“名店”80家,绿色餐饮(绿色饭店)43家、钻级酒店26家。截至4月底,新引入餐饮品牌首店49家。三是纠纷化解。聚焦商超、商场、电商等大型企业,优化调解模式。1—4月,新增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企业18家,和解成功率约80%。设立消费维权服务站573家,推行线下7天无理由退换货。整合市场监管、司法、消保委等资源,组建市级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运行以来,共调解116起,调解成功率60%以上。1—4月,通过接收消费投诉举报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约500万元。
长丰县打造“立体交通网”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 一是公路织网。加强交通路网建设,长丰县境内高速公路增至4条,总里程达150.56公里。二是铁路贯通。开通下塘工业园铁路专用线,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直接服务比亚迪、中创新航、佳通轮胎等企业,每年可满足60万辆新能源汽车装运。三是水运谋篇。筹建庄墓河货运码头,根据规划,庄墓河将建设三级航道,拟兴建5个500吨级通用泊位(水工结构兼顾2000吨),工程总投资约3亿元。四是航空布局。谋划建设长丰通用机场,通过“低空+文旅“低空+物流”模式,联动区域产业升级,填补合肥北部低空基础设施空白。
庐江县“三化协同”护航夏粮丰收丰产 夏粮播种面积47.6万亩,完成夏收进度100%,总产量14.17万吨。一是科技化赋能。投入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等现代化农机具4294台(套)。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机调度平台,实现跨区作业车辆精准匹配,实现小麦机收损失率低于1%,小麦亩均效益1200—1600元。二是体系化保障。构建“三级联动”抢收体系,统筹调度机械、仓储、资金等资源,提前腾挪仓容14.25万吨,协调金融机构落实收购贷款约2.4亿元,支持中粮面业等17家企业入市收购。建立“昼夜轮班”作业机制,组织3800台联合收割机开展24小时不间断收割。三是精准化服务。组织143名农技人员包片指导,开展农机手安全操作培训12场、500人,全程推广小麦机械化、赤霉病绿色防控、“一喷三防”等绿色高效种植技术46.6万亩,实现优质品种覆盖率80%以上。
庐阳区汇聚金融活水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是精准招商聚势成金。组建金融产业招商专班,精准发力开展招商工作。总规模50亿元建新南方(合肥)产业基金、超80亿元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相继入驻,累计吸引金融资本近200亿元。二是优化环境筑巢引凤。金融广场一期、二期以及徽盐中心等投入使用,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常态化企业走访机制,已走访国联人寿、广发银行、晶合汇信等16家金融机构,协调解决企业注册备案、扩大业务等发展需求。三是创新赋能激发活力。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区内实体经济企业深度对接。创新打造“庐阳融创”项目资本对接会、“创投城市场计划”等多个品牌,常态化举办项目路演、专题培训等活动1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