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现将《宁波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宁波市人民政府
2025年6月13日
宁波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试验区建设方案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部署要求,着力推进宁波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聚焦“开展‘四大工程’,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试验主题,坚持问题导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关键领域改革为重点,加强系统性、前瞻性探索,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宁波新模式。
到2028年,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深化中医药改革创新成果充分显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一体融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基本成熟定型,中医药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公立中医医院、智慧医院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区(县、市)全部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其中达到三级水平的比例不少于60%,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5张、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8人,建成一批高能级中医药科创平台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医院综合实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以及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服务质效卓越、智慧医疗融合、人才培育深化、传承创新并重的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基本建成。
二、主要措施
(一)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优质工程
1.推动中医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宁波市中医院一号楼改造项目以及北仑区、慈溪市等公立中医医院新(迁、扩)建工程,促进中医药资源扩容和均衡配置。深化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推进共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强化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评价,推动区(县、市)中医医院提档升级。到2028年,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比例均达到100%。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和中医专科联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到2028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比例达到100%,其中完成服务内涵建设的中医馆比例达到1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比例达到10%以上。
2.加快中西医协同发展。推动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建设,加快提高中医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规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含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设置,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积极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结合医院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聚焦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微生物耐药问题等病症,积极研究辨证、辨期、辨病相结合的优化治疗手段,规范中西医融合的临床诊疗路径,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建设包含系统生物学和多组学特征在内的多中心、大样本数据网络信息系统,打造涵盖中医证候、西医临床、病理样本、生物标志物的“四位一体”资源库,推动循证医学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互补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制,推进中西医协同攻关。到2028年,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具有宁波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基本建成,全市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达到4个以上。
(二)实施数字赋能中医药发展工程
1.迭代优化中医药服务数字化场景。持续推进“健康大脑”建设,深化落实“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打造中医中药智惠“一件事”应用。加快推动处方、病历、饮片等数字化、标准化建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质量提升。建设一批中医药服务多跨场景应用,推进甬派中医、中医药质量管理、中药追溯体系、中医治未病、中医药慢病管理等数字化改革。
2.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加快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县域中医智能云平台,推动中医药数据共享,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升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和互联互通成熟度等级,加快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中医院,积极推广“智慧病房”。到2028年,全市三级、二级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分别达到5级、4级。推广运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有效提供中医药服务预约、线上诊疗、健康咨询等数字一站式便民惠民服务。
3.推进市中医临床循证质控中心建设。依托“中医处方一件事”结构化、标准化病历信息基础,搭建中医临床循证质控管理平台,推动病历质控从“人工质管”向“AI智管”转型升级。实施全量内涵人工智能质控,确保诊疗全过程的病历数据高质量归集。建设预问诊服务、智能辨证施治、诊后疗效评价管理等平台,归集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内的中医临床优势专病全过程客观化诊疗数据,打造专病数据库,为诊疗服务的监管及真实世界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4.加快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以县域或医共体为单位设立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规范建设区域审方中心和煎药中心,制定中药饮片代煎服务规范,实现中药采购、审方、煎制、配送、追溯、监管“六统一”。建立健全中药质量检验与监督体系,优化中药药事同质管理,有效监管中药材“从进到用”各环节,强化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实现中药材全链条可追溯。到2028年,智慧共享中药房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三)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1.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宁波特色、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老药工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快宁波市名中医馆建设,对名中医及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师验方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发扬。建设中医药学术传承和学术交流信息化平台,采用数字化手段系统记录、整理与分析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构建开方经验、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等核心要素相关联的用药数据库,有效构建知识图谱,实现名老中医开方经验实体化分析与传承。
2.传承中医药技法。建设宁波市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应用,打造传承甬派中医、展示中药资源的重要基地。建立中医药古籍数字资源库,挖掘宁波市民间传统古方验方等。开展民间中医验方技法试点工作,遴选一批民间中医技艺技能专家,建设民间中医验方技法工作室,强化民间中医技法传承。
3.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建设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局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突破甬派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药防治技术瓶颈,实现快速诊断和精准医疗。建成中医药大数据信息平台和临床样本库,推动宁波道地药材品质提升和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关键性技术研究,开展古代经典名方或名老中医经验方的新药研发,加强中成药上市后评价等研究,实施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中医药创新转化项目。到2028年,实施中医药重大项目不少于4项,实施中医药重点科研项目不少于7项。
4.推进中药制剂中心建设。支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制定制剂质量标准。依托宁波市中医院建立中药制剂中心、临方炮制中心,全面提升中药临方炮制个性化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院内制剂、中药新药、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开发,规范院内制剂注册及备案管理。到2028年,建成国家中医药临床试验基地,新增医疗机构院内制剂20个以上。
(四)实施中医药人才发展工程
1.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建立完善中医药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机制。深化医教协同,强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支持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等在甬高校建设中医药学相关专业,加大中医药人才供给。壮大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鼓励西医人员、有祖传中医技术人员在参加“西学中”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后,通过临床医疗实践传承和运用中医技术方法。
2.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育。定期开展市县名中医药师认定工作。全面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培育,聚焦疫病防控、恶性肿瘤、肾脏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儿科、中医妇科、生殖健康等重点领域,打造3—5个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到2028年,全市新增市级及以上名中医药师50名以上。
3.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吸引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长效保障机制。到202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到25%。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定期举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班。深化专科专病进修、专题研修等机制,滚动实施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加快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
三、组织保障
市健康宁波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定期研究解决试验区建设中的重点难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协同配合,优化资源要素保障,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和探索突破。定期开展试验区建设项目评估,及时总结改革成果经验。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大力营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