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规模破千亿 累计成交金额1119.25亿元,同比增长2.29%,顺利保障引江济淮二期等省市重点项目招标,亿元以上占比72.49%。一是数智赋能打造全国样本。建成运行公共资源智慧交易青天大模型系统,并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其中,AI“类人”评审场景已覆盖土建工程等12类,完成“手拉手”项目54个。二是全力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完成“评定分离”项目196个,成交金额396.69亿元,同比增长33.48%;完成2937.64万元医疗设备、3991.25万元学校课桌椅、6814.05万元养老服务相关项目采购。三是强化监管保障公平交易。提前公开招标计划2372份、招标文件1298份。规范交易行为,扣分处理专家89名,综合评价68家代理机构并公开结果,给予57家违法违规投标人记不良行为记录。
合肥创优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连续两年成功纳入全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一是畅通跨境物流通道。推行定制专列“点对点”直达路线,打造“跨境电商+班列”、“保税+班列”等特色专线。截至目前,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5000列,覆盖20个国家、170个站点城市;新开合肥一列日、合肥一特拉维夫2条国际货运航线,1-6月,国际货运航线执飞176班、增长19.7%,载货量1.56万吨。二是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深化中欧班列“铁路快通”成效,实现关、铁数据互联互通,实施“7x24”小时预约通关;使用远程监管“慧视”平台,实现海关远程可视化属地查检工作新模式;开通国内转国际“空侧直通”空空直通”中转业务,实现国内进港、国际出港货运中转高效通关。三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持续推进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内河水运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模式。1-6月,扣减内河运费216.7万元、中欧班列运费131.3万元,为企业减轻税费43.01万元。
合肥深化以旧换新和消费券发放工作推动消费提质扩容 截至6月30日,累计交易超440万笔、金额超240亿元,拟补贴超30亿元,均占比全省40%以上。一是丰富活动主体。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一站式”申领,补贴资格券在各平台上可以互享互用。全市公示以旧换新活动参加商户12批次,累计超3000家,其中县域商户占比超45%。二是配套消费补贴。坚持消费券发放与以旧换新政策互补衔接,今年以来发放汽车等消费券约3.4亿元,领取核销2.7亿元,带动消费超94亿元。三是完善拨付流程。采用预拨资金等方式,降低市场主体垫资压力。商务、财政、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补贴申请材料审核,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公正性和准确性。
合肥进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1-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1659.5亿元、增长22.3%。一是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917.7亿元、增长2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9亿元、增长11.5%。“新三样”出口延续去年高增长,实现出口162.5亿元、增长30.1%,其中锂电池、电动汽车增长均接近1倍。二是传统和新兴市场齐发力。出台《2025年合肥市“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方案》,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推动超460家企业参加境外展会,达成意向订单超80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成员国、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0.7%、51.4%、66.2%,对欧盟出口209.3亿元、增长18.8%。三是外贸主体活力强。组织开展风险防控、银企对接、业务培训等系列活动近20场,参训企业超1500家次,助力企业走出去、抢订单、拓市场、促合作。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821.4亿元、增长22.5%,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49.5%。
合肥推动人才服务数字化转型 一是人才精准认定。通过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线上进行高层次人才认定。截至目前,约8万余人参与申报,3.5万余人申报人才认定成功。二是房补全程网办。依托市数据中台拓展人才住房租赁和购房补贴申报功能,整合人社、住房保障、税务等部门数据,实现自动比对验证学历、住房、社保、纳税等信息。截至5月底,全市累计成功申报租、购房补贴人才约9.5万人,发放补贴金额约23.2亿元。三是数据共享赋能。整合全市各部门数据资源,简化人才岗位补贴申请流程。目前,各部门共享人才岗位补贴申请流程信息25.23万条,人才普查审核流程信息3.07万条。
合肥精细管理“小车位”服务“大民生” 通过扩大增量等方式推进停车精细化管理。一是智慧停车“一网统管”。合肥智慧停车平台对接全市1248家停车场,整合泊位39.1万个;合肥停车APP共享停车场106家,泊位1.6万个,移动端累计服务2.4亿人次;研发停充一体化平台,向太原、马鞍山、南陵等城市推广智慧停车模式。二是惠民停车“一键直达”。上半年为34.45万辆新能源车提供优免服务,累计减免2475.45万元。中高考期间,在23个考点周边开放4700个泊位,提供APP一键导航。三是便民停车“精管细治”。清理违规占用路内泊位1193个,取消路内泊位511个;在15处停车场试点路内外联动追缴机制;盘活闲置用地建设多个“P+R(停车+换乘)”停车场,运营桥下空间停车场15处,释放685个泊位。
肥西县深化信用修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优化流程提效率。针对经营主体信用修复需求,将一般信用修复办理时限压缩至4个工作日内办结。线上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零见面”修复;线下在县政务服务大厅及各市场监管所设立信用修复窗口,提供信用修复等“一站式”服务。二是主动帮扶暖民心。变“坐等申请”为“主动服务”,开展信用修复政策宣讲4场,覆盖经营主体600余户,发放宣传资料1300余份。今年以来累计帮助1129户经营主体完成信用修复。三是长效护航促发展。健全信用监管与修复服务体系,推进“三书同达”工作。截至目前,发出合规建设提示书240余份、信用修复告知书200余份。
庐江县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高地 一是精准培育强主体。健全“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实施梯度培育计划。目前,新能源电池材料规上企业1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二是集群发展增动能。引进国轩、赛纬等龙头企业,建成全省最大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1—5月,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50.1亿元,同比增长27.3%,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8.2%,集聚效应显著。三是转型升级提质效。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以来,指导国轩科宏等3家企业申报省级政策资金,服务星源等企业实施技改项目3个,计划投资2.9亿元,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包河区融合发展打造文旅标杆 上半年,累计开展文化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超100万人次,文化产业主营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25%。一是文旅升级强产业。包公园文旅集聚区改造完成,接待游客186.44万人次,增长58.07%;安徽省美术馆创建4A级景区,全区4A景区7家、居全市首位;紫云山文创产业园正式揭牌,配套政策持续出台。二是文产融合促消费。推出6条研学旅行线路,入选全省研学旅游品质提升试点县区;罍街北区完成改造,“面街”新业态开门迎客;举办“春色包河”文化旅游消费季等活动,总销售额超500万元。三是文化惠民暖民心。组织“送戏进万村”演出11场,举办青年文化夜市和艺术培训班30个,推出合肥城市咖啡季等特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