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上半年进出口、出口增幅居长三角万亿城市第一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51.7亿元、同比增长22.8%,占全省比重44.7%、提升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2.4亿元,增长22.1%。一是国际市场开拓明显。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推动超500家次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达成意向订单超100亿元。对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东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5.4%、68.1%、5.1%。二是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开展外贸助企帮扶活动超20场,参训企业近1800家次。民营企业进出口1006.6亿元、增长21%,占全市进出口总量49.1%。三是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出口机电产品1134.9亿元、增长21.8%,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含底盘)出口8.6万辆、出口额108.9亿元,增长44.2%。“新三样”产品中锂电池、电动汽车增长114.7%、71.8%。
合肥对外投资合作量质齐升 一是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实际对外投资2.8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全市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机构)63户,总投资额(含增资)8亿美元、同比增长41.7%。二是对外投资结构更趋优化。对外直接投资行业领域已覆盖国民经济的25个行业类别。其中,技术服务业、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际对外投资1.1亿美元,占全市39.3%。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企业实际对外投资8644.1万美元,占全市30.7%。三是对外承包工程更加绿色。对外承包工程顺应“双碳”时代能源革命新形势,积极拓展新能源市场,承建澳洲光储项目等节能环保项目。上半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51份、同比增长112.5%,新签合同额19.9亿美元、同比增长108.5%,完成营业额9.1亿美元、同比增长17.9%。
合肥“三聚焦”助力粮食稳产保供 一是聚焦建设都市粮仓。扶持种业发展、种源保护等,截至7月底,建成种业研发平台40个,拥有持证种业企业265家。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全市夏粮面积预计197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产量预计62.8万吨、同比增长1.2%。二是聚焦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亩均投入4200元的标准持续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落实建设任务19.7万亩。截至目前,建成高标田431万亩,实现亩均产量提升50千克左右,带动亩均增收120元。三是聚焦建设防灾减灾体系。1—7月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3.3亿元,同比增加0.1亿元。拨付各级农业防灾减灾资金0.3亿元,用于农作物重点病虫害防控以及动物防疫。
合肥“三个持续”赋能现代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提升能级。积极推进“4+4+N”物流枢纽体系建设,合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5年国家建设名单,并获批陆港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二是持续拓展通道。上半年开行中欧班列441列,包含定制班列75列,核心运营指标持续稳居全国前列。新开通1条国际全货机航线,系统推进低空物流专项试点,合肥“低空物流体系建设”实践入选全国首批典型案例。三是持续完善网络。2024年全市邮政行业拥有快递服务汽车2188辆,快递服务网路4402条。上半年完成快递业务量9.91亿件,稳居长三角城市群第6位;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28户,是上年同期的1.75倍,实现营收98.28亿元,增长45.4%,高于规上服务业增速39.4个百分点。
合肥“信易贷”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保障护企。出台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政策实施细则,设立2亿元资金池,给予信用贷款80%、担保贷款70%风险补偿。截止目前,平台兑付补偿177笔、金额1.34亿元,涉及贷款本金1.98亿元。二是服务便企。上线AI融资助手“合小信”,实现在线找客服、找产品、找政策等服务。打造“智能推荐功能”,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平台数据智能匹配金融产品。截至目前,6307户企业根据匹配结果获得授信29亿元。三是创新为企。开创“信用+首贷中心”模式,围绕未获得授信的重点产业集群民企,通过大数据系统在线监测、“研值分”模型,筛选出符合产业政策、经营指标正常的白名单企业,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开展首贷企业融资对接。截至目前,累计向银行机构推荐企业8874户,促成54笔授信,金额9214.1万元。
合肥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成效显著 一是扩大基础设施规模。截至6月底,建成各类充电桩28.2万根,车桩比1.56:1,大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智能有序充电站、充电桩、换电站接入量分别1780座、3.52万个、107座;推广V2G桩75个,总功率5500kW,规模位居长三角第2位。二是完善机制政策体系。落实新分时电价,推动73.6%的充电电量集中在低谷时段,私人充电桩低谷充电占比81%,超额完成国家“6080”试点目标。市级车网互动专项补贴细则落地,形成“价格引导+调度支撑+补贴激励”的闭环机制。三是增强示范创新能力。完成12个品牌30款车型车桩协同测试,江淮汽车爱跑、钇为两款车型完成反向放电功能升级,我市政务中心“光储充换一体化+车网互动”示范项目今年3月投运,长丰下塘超级快充示范工程等一批综合示范场景正加快建设。
合肥聚势“充”能推动规下服务业稳健发展 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下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样本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2.8%。一是充拓“人才”队伍。举办11场“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高校毕业生现场对接会,近千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4.55万个。规下服务业样本调查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增长4.2%,70.2%的样本企业反映本季度用工需求与上季度基本持平,11.2%企业表示用工需求较上季度有所增加。二是充盈“资金”活水。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491.51亿元,增长21.6%。63.9%的样本企业表示本报告期流动资金情况基本正常,56.9%企业表示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三是充实“政策”力量。持续出台迎新春提信心促发展9条、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30条等系列政策,69.8%的样本企业表示享受到“税收政策优惠”,65.8%的样本企业上半年实现盈利或同比减亏。
合肥精准施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今年以来,统筹各类资金4.8亿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加快转型。一是聚焦政策赋能。抢抓国家“双试点”机遇,争取上级资金2.6亿元,支持企业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完成106户企业数字化专项改造,带动规上工业产值连续20个月两位数增长。二是聚焦技术改造。向上争取1.6亿元支持企业技改提质,推动企业通过设备升级、系统集成提升转型效能。南瑞中天电力、南方水泥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华凌、京东方光电、巨一动力等39家企业入选省级先进智能工厂。三是聚焦服务提升。创新服务机制,专项投入1200万元支持建设“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汇聚66家高水平服务商。引导服务商为12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诊断与技术服务,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生产效率。
合肥数据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一是汇数据。与浦江实验室、省出版集团、省广电局、市图书馆、市教育局、市广电局6家单位签订数据合作协议,汇聚国家、省、市三级语料数据3.06PB。探索语料数据领域的新合作模式,以“技术赋能+数据反哺”的双向合作机制,促成讯飞与市广电战略对接。二是强支撑。4个人工智能项目获国家支持资金29.8亿元。中科星图、安徽飞数2家企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项目成功获批,项目总投资1.84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3691万元。三是建机制。建立语料数据版权保护机制、版权风险协商机制,明确参与单位权责归属。建立企业入驻流通交易平台激励机制,印发《合肥市促进数商发展的指导意见》《合肥市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县区数据产业发展方向。
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持续提升“显示度” 上半年,新型显示产业产值686.09亿元、营收690.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7%、14.4%。一是服务龙头企业。会同维信诺召开产业生态伙伴大会,吸引200余家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共商共谋。辅导龙头企业申请发行政府专项债超30亿元,支持企业获批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超2.8亿元。二是加快项目建设。推动视涯超高分辨率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件扩产项目建设等工作,维信诺8.6代线项目主厂房建设完成率74%。新型显示产业项目开工16个,已纳统14个,总投资63.19亿元。三是坚持靶向招引。科学编制“鱼骨图”供应链清单,开展新型显示产业招引推介,梳理重点配套企业111家,逐一对接撬动增资扩产意向。构建“线索挖掘—匹配分办—接洽考察—跟踪推进—意向确认—签约落地—在地服务”全流程招商推进机制,向县区分配招引线索62条。截至7月末,新型显示产业链当年签约项目32个,投资额约167亿元。
庐江县多举措推动工业经济攀“高”逐“新” 上半年,新签约工业项目53个,同比增长32%;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19.7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居全省前列。一是聚力扩量提质。建立“小升规”梯度培育库,完善规上企业“认定、成长、退出”机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6户。推动大地熊等80家企业投资5亿元实施技改扩产。二是聚力项目建设。强化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建立帮办代办服务专员制度,开展帮办代办事项3830件。纳入节点管理工业项目50个,推动合泰LNG等12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冠优智能、银山材料等7个项目。三是聚力数智赋能。积极推进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施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31个。加快构建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成功认定国家级绿色工厂2户,德科电气获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南方水泥荣获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称号。
巢湖市擦亮“合肥龙虾”金字招牌 预计年产小龙虾2.74万吨,实现小龙虾全产业链产值12.5亿元。一是优化生产链。应用“稻虾连作”种养模式,推广2080稻虾综合种养等生态种养技术。打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82万亩,培育规模以上养殖基地超400户,年培训养殖户超800人次。二是提升价值链。统一稻虾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产能、研发创新。目前已培育小龙虾加工企业3家,其中大鑫食品新建小龙虾加工基地56亩、总投资1.7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年收储加工小龙虾和淡水鱼系列预制菜1.6万吨。三是锻强品牌链。建设以亚父大市场为核心的区域性龙虾交易中心,注册“渔知稻”“巽风湖”等各类稻虾商标20余个,16家企业获“合肥龙虾”地理标志使用授权。
蜀山区三管齐下促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上半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44元,同比增长4.7%,增速位居四城区第一。一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指导34个社区开展创建工作,实现社区平台、村级智慧就业平台网点全覆盖,15.54万名群众注册使用,1.5万家企业在线招工,汇集岗位7.6万余个,成功对接就业1.3万人。二是提高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创业蜀山”行动,举办“周六创业课”系列活动16场,吸引542名创业者参与。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流程,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3万元,惠及51个创业主体。三是提高转移性收入。落实各项社保待遇精准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缴费水平提升至1426.37元/人。精准摸排征地底数和安置人数,为9600余名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发放养老待遇4000余万元。